参加国际会议的佳玥女士(图片:佳玥)
【编者按】 今年是法国纪念戴高乐将军“6.18”演说80周年的日子。1940年,时任法国国防部副国务秘书的戴高乐拒绝投降德国纳粹,在纳粹占领法国后,他前往英国,并于6月18日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抵抗演说。戴高乐将军也是世界上首位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元首之一。戴高乐将军所代表的独立信念与长远眼光,为中法友谊奠定了基础。如今,经历新冠疫情的法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危机,当地媒体舆论中开始出现质疑中国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形势,人民网特邀法国哲学家、中法艺术机构“艺术8”创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女士,就中法关系的现状撰写评论。佳玥女士熟悉中国文化,她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找回中法友谊源远流长的基调与底蕴。以下为佳玥的全文。
最近,法国的媒体与社交网络上有不少指责中国的说辞,这些声音其实掩饰了各种各样的恐惧之情,如何理解这些恐惧很有必要,这样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朝着更为严肃、更有担当、更加积极的方向持久前进。
事实上,法国是在通过中国体会自身的恐惧。新冠疫情加重了法国人的不安心理,包括他们对未来的自信心不足,也强化了法国对美国的心理依赖和政治隶属。其结果就是,在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宣传中,中国变成了法国暴露自身不足与不满感受的催化剂。
这种对中国不信任、甚至怀恨的态度(例如新冠暴发早期华人受歧视,这种种族主义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源自缺少教养和傲慢不满。中国不仅没有变成西方人希望的样子,还发展得“过于强大”,太有“侵略性”、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都超过了西方愿意接受的范围。中国人对此很难理解,无法明白这种不信任的原因,并且将西方的批评视为一种不公正,尤其是当中国支援了法国大量口罩、希望借此体现两国友谊之情时。
深受中国人喜爱赞美的法国,难道会忘记她与中国的这份独特友谊吗?中国这个如此年轻、却又如此古老的国家,既敏感,也强大,她要为自身的复兴付出代价吗?
面对西方讽刺中国的言辞,一种应对方式,就是用其它讽刺的言辞回击,但这么做的成本很大,会引发言辞的暴力,左右事态的变化,导致中国人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也促使法国人坚信自己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因为在法国人看来,中国仿佛成了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但是,面对讽刺的言辞,恰当的选择应当是改变语言,用不一样的言辞、不同的视野、其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恐吓或破坏去放大问题。面对讽刺,应当使用精粹、富有韵味的语言来回应,这就仿佛是用素描、书法来映衬讽刺漫画,用启发直观思维的方式,打开对方沟通的入口。
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早在1964年就为中法关系定下了基调,他也因为与中国建立起外交关系,激起了美国的不满。戴高乐将军在1964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国际关系时,曾回顾中国的历史与浩瀚地理,并由此引申出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直观理解。戴高乐将军是这样说的:“这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他们拥有几千年不凡的文明及丰富悠久的历史,而这样的文明造就出来的,是骄傲、勇敢、有创造力的人民。”
戴高乐总统并没有说:“看,这才是中国应该的样子。”但他把法国人的目光引向了一个法国应该与之交流、合作、共同参与世界进步的伙伴的方向。没有中国作为长期伙伴,法国在这个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也会失去某种意义。所以这里就引申出一个既有战略性、又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关系到国家与全球双重层面。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也看到了世界的走势,以及与之相关的方向与合作方式。
20世纪初,蔡元培在选择法国作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合作伙伴时,他眼中的法国并不是一个被过度理想化的国家,因为当时的法国也处于各种危机之中。但是,蔡元培在法国文化中看到了可持续酝酿、结出富有成果的友谊之苗。正是基于蔡元培对法国的认知,以及他的亲身经历,尤其是他对法国作为一个“好伙伴” 的信念,蔡元培才会在1920年创立北京中法大学。这所充满创新意义、堪称中法合作典范的教育机构,使得包括常书宏在内的数百名中国青年栋梁得以在法国接受培训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