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反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实施成效,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27个成员单位编写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出版发布。《报告》显示,两年来,《规划》实施取得积极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要补“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从而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全国各省市区也陆续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内容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并结合本地区特色和优势,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6月7日,安徽砀山县朱楼镇近4万亩小麦进入收割期,田间地头机器轰鸣,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崔猛 摄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完善,从交通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来补齐“三农”问题短板,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山东等省份指出,在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要建设“四好农村路”,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其中,河北明确,全省60%的乡(镇)农村客运班线完成公交化改造,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率达到80%,并加大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支持力度;江西要求,继续选择2万个自然村组开展整治建设,完善村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和“8+4”公共服务配套。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内蒙古明确,编制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抓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国家试点工作,推进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青海要求,加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持续推进三北、天保、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此外,河北还指出,深入实施农村冬季清洁取暖工程,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供暖方式,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和清洁煤推广,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等清洁供暖方式。湖南也提出要推动农村“一门式”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所有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广东则指出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常态化推进消毒灭源活动,并协调推进中南六省(区)非洲猪瘟分区防控,加快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应用和推广。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辽宁、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等省份指出,在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方面,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将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要完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其中,福建建议,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开通医保服务,有条件的县(市、区)村卫生所实现“医保村村通”,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辽宁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方面,辽宁指出,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7%以上,并全面启用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能力建设;安徽也指明,要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医保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设区市市域范围内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
在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吉林指出,以“吉剧振兴工程”为引领,加强传统戏曲剧种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并继续实施“吉林印记”项目建设,2020年前建成70个乡村博物馆。福建要求,加强省公共文化供需对接平台建设,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春晚”等广泛性群众文化活动,保护和提升古厝文化,推进10个历史文化名镇和100个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立健全修缮技艺传承人和传统工匠名录。
稳定粮食产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强农业、惠农民。